青少年是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,但学校、家庭和社会,一边在教育孩子要进步、要“求真务实”,可呈现给孩子们的往往却是是非颠倒的现实,比如,学校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、评估,要求学生配合作假、演戏———在上公开课时,事先安排某些学生举手发言,且对整个答问过程进行“彩排”;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,老师会把那些“不听话”、老是有“怪问题”的学生视为“差生”,更引导学生要按范文标准写作文,如此才能得到不错的分数。这样的教育教学过程,给学生的不是教育,而是反教育,学生如果接受这样的教育,却一直“情绪稳定”,保持“淡定”,会是令人恐惧的事儿。
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,有一些分析,将主要原因归为家庭教育缺失———按照教育的分工,家庭教育确实承担更多的做人教育职责,因此,父母的家教方式不妥、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少、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值等,都是值得反思的地方———但是,与其说家庭教育缺失,不如说家庭教育已经全部异化,已经纳入学校教育。家长现在都成了学校的课外辅导员,开家长会,大多是学校布置家长回去完成“家长作业”,监督孩子完成作业、批改孩子作业等等,最终,父母成为“孩奴” 全部围着孩子转,而孩子的生活完全被学业包围,没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,在“老师、父母都是为你好”的“谆谆教诲”中迷失自我,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。近年来,有很多老师和父母眼中的“好学生”莫名地自杀,这其实是长期以来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发泄导致的总爆发。
教育的本质,是为了让每个人生活更美好。可是,如此多青少年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表明,教育已经偏离本质,追逐功利的结果,这样的教育,实难培养身心健康、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,更难指望培养杰出人才。如果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还延续此前的模式,结果是不难想象的。也许有的学校,还满足于这种教育培养了多少大学生,有的家庭,还满足于这样的管教,让孩子上了名牌大学,但需提醒学校和家长的是,上大学、上名校,从来就不是人生成功的标志,这只是获得学习以及提高个体能力与素质的机会而已。要让青少年身心健康,就必须得从一个人的终生发展、人生幸福,来思考当下的教育,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本质。这已是刻不容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