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王振宇指出,目前我国已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,约1/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,自闭、自私、沟通障碍、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。2010年,有8名中小学生自杀死亡。因与家长争执或不满家长管教方式而自杀的有6人,因情感、学业压力等自杀的有2人。上海市教委为此建议,要进一步加强家校互动,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。一旦发现学生思想和心理健康中的苗头性问题,要及时沟通。
3000万青少年儿童存在心理问题,早已不是什么新闻———早在2007年,《晚报》就曾报道,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,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。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、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。同时,在北京的一项调查,发现32%的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。然而,这还是被一些门户网站作为重要“新闻”,推到首页。
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。对于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,一直以来,都有教育专家、心理专家等强调问题的严重性,希望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引起重视,但实际情况是,这一问题从未引起真正重视,无论是学校教育,还是家庭教育,仍旧强调孩子的知识教育,只是当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意外事故,诸如自杀时,这一问题才被提及,才象征性地被重视,而随后,又回到老样子。换句话说,当下的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本就出了问题,极“不健康”。
在学校教育中,近年来,有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、面向学生组织心理咨询讲座,还有的在班级设立心理咨询委员,这一定程度表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。然而,心理健康教育,绝对不是仅仅靠组织一两次心理知识讲座,在班级中设心理委员以及设立心理咨询室就能解决的。从我国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评价体系看,很多管理办法、评价办法,恰恰是孳生心理问题的源头———前不久,盐道街中学针对初高中阶段的学生礼仪教育规定,异性同学的交往距离一般为0.8米至1 米,低于50厘米算亲密交往。异性交往距离低于50厘米的,老师会提出批评,情节严重的要处分。从学生正常交往角度分析,这一规定不仅“雷人”,而且“变态”,学生能否“习得”这种“礼仪”姑且不论,这种规定之下,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会加剧,则是毫无疑问的。而在我国中小学,这种“雷人”的规定比比皆是。还有的中学,以监督学生认真上课、提高校园安全为名,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安装摄像头,监视学生们的一举一动,拍摄下学生们在校园中的亲密镜头,据此对学生进行曝光、处罚。